因为从目前市场消费水平上来分析,随着市场价格下跌,销售量是成倍增加,当其价格和高档蔬菜一样时,还有什么不好销售的 为什么适合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主要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等木生菌类以及蘑菇、鸡腿蘑等草腐生菌类呢?我们知道:选择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最基础条件:是出菇同步性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设备周转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990年许家庭(福建晋江)、林光华、徐坚(福建漳州)等成为中国金针菇工厂化偿试性栽培的第一群人1993年台湾黄先生在广东番禹开办第一家《和昌》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1993年在北京有《冠荣》、《长寿》台资企业开张1994年笔者和何丛林,詹位黎等在福建永泰县开始进行大规模袋式金针菇工厂化尝试性栽培1998年台资金针菇栽培技术在上海南汇区下沙设厂生产《玉山》金针菇,经过逐年扩张,现已达日产25吨规模,成为国内最大金针菇企业1999年上海天橱菇业有限公司《天橱一号》产品问世随后,还有珠海《绿阳》等内资企业陆续问世 十五年前,笔者提出食用菌的出路在于实现工厂化栽培,对之,观点依然没有改变,只是认为食用菌工厂化暴利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的利润时代了其他行业的企业家进入该行业应审时夺势,再决定投资方向,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当地市场为主 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化起源福建,先入为主等原因,在福建几乎没有瓶式栽培的厂家产品在福州十余家袋栽企业,规模相对都比较小,总量也就是十五吨左右前几年,金针菇注意事项是卖方市场每日福州金针菇厂家发到上海,每日数量高达数吨,而现在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了,发往上海的货量少之又少,但福州厂家已成功开拓了二级(地市)、三级(县级)市场,节省了可观长途运输费用(运输综合成本接近1元/公斤)经过十余年的经营,金针菇在福州已被当地百姓所接受了,日吞吐量高达十吨之举,节假日还是畅销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金针菇工厂化企业应立足于本地经营为主 (一) 起步阶段(1990—1999) 目前台资企业瓶式栽培经营综合成本每公斤为5—7元(平均单产300克),而袋式栽培每公斤一般综合成本为6元(全国平均单产250克)袋式栽培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依管理水平、规模有的在1.30元/包,有的在2.4元/包,也有污染率在0.5%,也有在20%的,有的厂全年平均每包单产金针菇栽培技术只有200克,也有400克由于袋式栽培,以手工操作为主,由于设备、工资水平,各地管理技术水平,原料成本,市场、污染率高低等差异,导致经济效益不同 食用菌周年工厂化栽培象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日产量从数百公斤家到25吨金针菇的企业全国大致有数百家,难以用准确数据统计这些企业大多数落户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主要栽培品种: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蘑菇、鸡腿蘑等 虽然长三角大规模袋栽厂家也有几家,扣除运输费用外,所剩无几,倒不如就地销售,但所以进入上海袋栽产品数量相对比较少此外,袋栽产品菇柄比较粗,适合遍地的“麻辣烫”小店和大众消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袋栽产品价格高于瓶栽菇,但受金针菇栽培技术到瓶栽菇价格十分低迷的牵制,价格也高不了多少 近年来,找笔者咨询的投资者各行各业都有有地产商,机械,电镀,煤矿主,制衣,印染,制冷,电动机,外贸商,仪器商,运输、制砖等企业家,动辄投资额数百万,千万元也不在少数08年下半年金针菇市场平均价格高于常年,加上国家对现代农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诱发了不少投资者疯狂投资热情,即使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笼罩下,依然意无反悔对此,笔者却不能苟同 按照往年历史资料来分析:目前价格还没有到底,预计5月10—6月20日为最低点此外笔者所获得资讯来看,韩国这一、二年瓶栽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进行试探性销售,取得成功,现已在北京筹备设厂如果成为事实,那对国内才刚刚起步的食用菌现金针菇主要分布在哪里代农业将是沉重的一击 袋式栽培要做到降低污染率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就要进行标准化生产,精细管理,做到可控生产要作到这点离不开监督生产,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偷懒”,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采用半机械化操作,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不太适合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分段,关键部位添加简单专用机械,并逐步完善,也就是人加局部机械化(依靠人操作灵活性,修正机械误差),才能够减少栽培和市场的风险,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国内水平笔者现阶段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现在市场又怎样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迫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导致饭店、酒楼的食客大幅度减少经过这几年金针金针菇形态特征菇企业激增,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厂家扩张速度“物稀为贵,物多为溅”是市场不变的法则金针菇又是鲜品出售,面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各厂家只得降价促销,打价格战按往年经验,节日效应因素,今年五一节价格有可能会上,我预计美好的愿望可能会落空,原因今年五月黄金周时间缩短,游客减少,不容乐观 出路在那里呢?目前经济形势下,食用菌工厂化暴利的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利润的时代,今后只能够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来下功夫了 二、请谨慎投资 (一)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一代金针菇栽培技术现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该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即,同一出菇房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难以将金针菇的学名是什么发育过程中的每一时段的发育过程,均控制在该时段最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第二代袋栽培技术,解决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管理均一性问题,第三代技术是将袋栽模式经过工艺改革,也可以做到和瓶栽同样的商品外观,质量和产量超过瓶栽,机械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缩短栽培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该最新技术具有很好发展前途 以往大家有一误区,认为上海、广州,北京大城市需求量比较大,都向上海挤,现在厂家暴增,已转换成买方市场,势必引发价格战,受伤的还是厂家笔者观察今年五月一日前后三天的价格变化来分析在上海:瓶栽金针菇产品150元/20公斤包装,袋栽产品180元/公斤,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30元,也就是每公斤差距在1.5元,这种差距在这几年的经营历史上是没金针菇的营养有哪些有见过的而同时段,目前福州金针菇市场价格依然和去年同期价格一致,240元/20公斤包装也就是福州和上海袋栽产品,每公斤差距在3元,而和上海瓶栽培相比,每公斤差4.5元同样,在北京,瓶栽和袋栽培的差距也相当大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些差距都是利润啊市场价格变化的反映,充分说明上海长江三角洲金针菇企业过剩,特别是瓶式栽培的企业,而且规模偏大,一家瓶栽厂可抵数家袋栽厂,导致市场价格变动过分激烈 (二)开拓当地市场 2000年前后笔者在福州设计成功规范化金针菇厂房和配套袋式金针菇栽培技术,为此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笔者虽已六甲,怀着解剖了“麻雀”,增长知识的心态,到在上海,租赁厂房,改造成金针菇生产专用房, 并金针菇的味道进一步完善了袋式栽培模式,产品一度为上海袋式栽培第一名近五年来,永泰栽培动者走出福建,将袋式栽培技术传播到各地在黑龙江、沈阳、北京、廊坊、天津、武汉、长沙,合肥,南京,宝鸡,郑州、重庆等地都有永泰人设厂的身影,为当地经济发展做些贡献2006年开始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似雨后春笋在二,三级城市冒出来,进入快速发展期 由于赚钱效应,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转让的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又有不少台资企业纷纷进入内陆,2001年开始进入发展期先后有《薪传》、《禾茂》、《农禾》、《友茂》等台资企业进入上海,开办瓶式金针菇企业不但引进资金,带来设备,经营管理的理念,还开拓了市场此同时,袋式栽培也在发展之中 食用菌工厂化起步比较晚,才走过金针菇简介二十年,对同步性能比较好的金针菇栽培技术相对成熟,而对环境要求相对比较苛刻的杏鲍菇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食用菌属于生物学范畴,即使是从事食用菌工作很熟悉的人,对某一菌类再自然条件下达到优质高产,能够胜任,但不等于对另一菌类也熟悉,周年栽培有别于自然季节性栽培,也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更何况其他行业同志不是学农业的,对生物原理不懂,对食用菌特点更不清楚,就盲目上马,先建厂,再找技术员,多如牛毛有的技术员有些自然季节栽培经验就走马上任,结果被他们折腾的差不多了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的真正懂技术干部奇缺,挖技术人才的现象此起彼伏,屡见不鲜另外,大多数企业也仅是停留在依样画胡芦,靠经验,靠模仿生产,还是处于低金针菇的学名是什么水平栽培阶段,有些甚至连基本原理也没有弄明白,对栽培工艺中的细节更不了解,遇到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其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性比较大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一般金针菇正常经营水平污染率应控制在1%以内(包括后期污染),漳州和平塑料厂最近推出新型塑料棉花塞专利产品,通过大量实验已经证实:完全杜绝了棉花塞受潮出现红色链孢霉污染,生长速度和使用棉花塞一样,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后期污染率,目前在金针菇生产上还处于中试阶段但在杏鲍菇规模栽培上已经得到很好应用规模金针菇企业平均单产应在320-380克之间(笔者曾种过450-600克的金针菇(商品菇)),说明袋式栽培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每一个袋栽企业产量和质量能够上去,那么即使价格下跌,也还是有利润的比如,金针菇的品种综合成本在6元(250克)计算,当全年平均单产达到300克时,成本为5元/公斤,单产达到350克时,成本仅4.28元/公斤,达到400克时成本仅3.75元/公斤即使市场低迷时,也能够有合理的利润的所以提高单产,降低污染率才是正事,每一包产品只要提高20克,栽培周期缩短2-4天,那么每天增加的利润就很可观的市场不是什么人可以左右的,惟独产量、质量、栽培周期可以自己所左右的 一、金针菇工厂化发展的现况 究竟新建的企业是采用瓶式还是袋式栽培技术路线,无法定论,各有优势,瓶栽投资额为袋数倍,只得通过扩张栽培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船大虽好抗风浪,但船小好调头”具体实施时应从投资、原料、栽培周期、质量、产量稳定性,员工成本,市场对品质的喜好金针菇的吃法、货架期,机械投入、运行、经营成本等综合反复比较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熟悉的技术路线就是好 总之,目前对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认识和宣传不够,金针菇生产过程是通过高温灭菌,培养过程几乎没有喷过水的,那有比它更安全的食品呢,这就是宣传的亮点 全国目前金针菇日产量已接近400吨,笔者在08年在漳州亚洲食用菌论坛和山东梁山会议上做报告时,预测09年金针菇日产量为300吨,事隔半年,又飙升了几十吨,现还在不断地增加,如投资近十亿元的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在吉林长春已破土动工 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仅在福州就有十余家金针菇企业,日产量达15吨在福建大部分地级市,甚至有的县都有金针菇企业存在在江苏投资近数百、—千万元大型企业,金针菇怎么种植日的企业就有十余家,仅南京、连云港市就各有好几家投资数千万从事金针菇瓶式栽培的企业也有四家(内资,台资)全国北至黑龙江,南到云南楚雄,西至兰州、成都,都有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有的投资千万元 金针菇工厂化起源于日本,随后传到台湾地区和韩国,随着海峡两岸开放,1991年台资金针菇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瓶式栽培引入国内,先进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番禹,与此同时,在福建的晋江、漳州地区在传统季节性栽培金针菇的基础上,也开始进行周年工厂化袋式栽培金针菇的尝试,取得成功随后,近十来年,瓶栽和袋栽两种金针菇栽培模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其速度惊人的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起步(1990-1999年),发展(2000-2005年),快速发展(2006-至今)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6—金针菇品种分类至今) 笔者回顾自己十五年来专门从事金针菇工厂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总感觉到市场竞争,推动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储备新技术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笔者建议:在交通、经济发达的地区销售定位应该以当地200公里范围为主要销售渠道现阶段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金针菇市场销售价格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在大幅度下降,所以金针菇在当地市场份额逐年也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三、出路在那里? 原来上海就有六家瓶式企业,日生产规模已接近六十吨最近,北京,日产量8吨新的台资企业已投产,沈阳和丹东原有台湾企业受到去年高价格的刺激,在忙于扩厂往年北京和东北地区大部分金针菇商品均来自上海和广州,但从07年夏天开始,韩国产金针菇(政府金针菇吃法大全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倾销量逐步增加,其独特外观包装,吸引部分消费者,占领了北方市场部分份额,并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从韩国进口的量更大,取代大部分上海瓶栽金针菇北上的量因此,上海瓶栽产品只得压缩回本地,就地消化虽然原来上海瓶栽金针菇也有部分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送,然而,今年,长江三角洲,又有三家新开张的台湾企业,部分产品反而又涌进上海市场,江苏新的金针菇袋栽企业厂增加了好几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面对每日突然增加了数十吨的鲜菇,上海市场难以承受虽然瓶栽金针菇商品外观好于袋栽,销售对象集中在酒家和饭店,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饮食业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其销售量,另金针菇注意事项外,其可食率低于袋栽产品,普通大众消费相对比较少,导致今年五一节上海市场瓶栽产品价格将会一落千丈经销商所接受瓶栽产品的价格仅是去年同期价格的60—77%,已接近台资企业生产的成本价了 (二)发展阶段(2000-2005)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